图:来自俄罗斯的兰州交大留学生司马鸿鹄用熟练的汉语和学子们交流/大公报实习记者黄 家俊摄
“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与欢迎。基建互联互通方面,中国高铁更成为一张最闪亮的名片。日前,范长江行动2019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参访团走进兰州交通大学。在这所位於丝路要道上的高校,学子们了解到,兰州交通大学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久,便积极投身丝路沿线基建合作项目,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输送铁路建设专业人才,更将“中国速度”的极致体验带给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据了解,自2012年,兰州交大已培育1600余名留学生参与各国建设。/ 大公报实习记者 廖渝敏、才让道吉、孙茂宁兰州报道
“近3年来,我们多次抽调骨幹师资力量,赴泰国各大院校宣传‘一带一路’文化,并带去中国的高铁技术。”兰州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交流科科长陈洁向记者表示,自2015年11月,学校已为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等战略合作高校输送3批共20余位专业人才。驻外教师在向泰国展示“中国速度”同时,亦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向泰国输送逾20高铁专才
据了解,除了为“一带一路”沿线送去高铁技术外,兰州交大每年还吸引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学员接受培训。以泰国为例,截至今年,已有2批次共22位泰国籍学员顺利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
“泰国学员除了在兰州交大学习专业铁路知识外,还会受邀参观甘肃高铁等交通工程。”陈洁说,学员Toss在亲身体验“兰州─青海”高铁后,惊讶地竖起大拇指,讚叹中国高铁技术了不起。在校期间,Toss还爱上了这裏的烤肉、啤酒,并多次表示毕业后仍会常回来看看。
“中泰之间的交流合作只是‘一带一路’整体图景的一个缩影。”陈洁说,近年在兰州交大求学的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伴随他们学成归国并投身建设一线,其母国对中国铁路技术认知与认可也将越来越高。
记者留意到,将於2021年开运的“中老铁路”上亦活跃着大批兰州交大的学子,他们中既有从事技术工种的中国人,也有从事管理工作的老挝人。据了解,老挝方面近年委讬兰州交大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组织老挝学子来华求学,这些学员最终将成为管理中老铁路交通、物流及基建等各方面的中坚力量。
“兰州交通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学校,一直将‘精通工科 精益求精’作为培养留学生的重要目标。”兰州交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国锦说。2012年以来,已有来自四大洲38个国家共1600余名留学生从兰州交大走向世界,参与到各国建设和发展中,而这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学生来华学习的一个缩影。
留学生讚中国技术受欢迎
学子们还与部分正在兰州交大求学的留学生交流。留学生们纷纷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中国交通建设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认可与欢迎。他们相信,中国铁路技术国际竞争力仍将不断提升,并凭藉更安全、更高速、更智能、更绿色的理念,在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紧密联繫在一起。
熟练汉语给我留在中国的底气
图: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与学子们交流/大公报记者刘俊海摄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孙茂宁兰州报道:学子们在兰州交大採访中,恰巧碰上留学生毕业。言及在华四年的学习生活,这些留学生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回忆、留恋、不捨。”这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学子,在母国读完本科后,便来到兰州交大接受一年的系统性汉语学习及三年硕士教育。学成后他们将在中国或其母国从事相关工作,在兰州的经历,亦为其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对母校恋恋不捨,但他们对未来的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学成归国后,我将在我们国家的中国通信企业寻找工作机会。”正处毕业求职期的蒙古国学生哈基德玛并不为就业担忧。她直言,蒙古国很多通信公司都由中方投资建设,“我在中国学习的是电信专业,所以回国后要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难。”
与哈基德玛想法不同,来自俄罗斯的司马鸿鹄决定留在中国。他操着流利的普通话兴奋地向记者说,再过几天他将动身前往深圳,并在一家从事涉外销售的中企工作,“在兰州交大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汉语,给了我留在中国工作的实力和底气”。
丝路新名片 染缬古法重现
图:学子近距离欣赏染缬产品/大公报实习记者蔡静颖摄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蔡静颖、田文倩兰州报道:无论是丝路古道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往返其间的工艺品及其背后的多彩文明,都是瑰美绚丽的。日前,学子们走进位於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一探“染缬”古法的深厚魅力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织品纺染技术被称为“染缬”,最著名的工艺有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世界範围内染缬技术的传播与纺织品贸易息息相关,而丝绸之路正是古代染缬文化交汇的重要桥樑,特别在汉唐时期还促成了染缬文化传播体系。
“兰生染缬”创意团队负责人管兰生现场为学子们展示了全手工旗袍,比起机器製品,这些产品带有更浓厚的人文味道。管兰生说,他们的製作就是要回到老祖宗的时代,和自然和谐相处,最后真正回归自然。“以往我们一直在追着西方跑,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文化是那麼的优雅。”
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染缬实物,使汉唐神韵再现於世。如今,“兰生染缬”已成为新丝路上的新名片。管兰生表示,将坚持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古代东西在现代社会重现自己的光彩。
征服世界难题 地铁首穿黄河
7.1大公报
图: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勇向学子们介绍兰州地铁的技术难点/大公报实习记者杨嘉晖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浩浩汤汤不可征服。6月23日,中国首条下穿黄河的轨道交通线路──兰州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在人们轻鬆愉悦地乘坐这条地铁线路时,殊不知中国科研人员在背后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才完成了这项本不可能的“征服”。近日,范长江行动2019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一行走进兰州理工大学“功勳团队”深入了解如何攻克世界级难题,解决地面沉陷问题。/大公报实习记者 杨嘉晖、关郁凡、王宁兰州报道
“兰州地铁1号线设有20个车站,多数站点穿越主城区且需攻克‘下穿黄河’等技术难题。”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勇向採访团介绍,要修建地铁首先要从20个站点所在地质分区的地下水特征入手,解决站点深坑维护和选型问题。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朱彦鹏及其团队在经过实地考察和反覆论证后,终於确定了站点深坑的嵌固深度、锚索布置位置及支撑间距,并针对不同站点所处的地质结构给出不同的围护结构方案。
兰州处於黄土地区,基坑壁岩土体存在湿陷性黄土层,水位线附近常分布有易变形严重的“软塑层”及稀泥状的“流塑层”,部分地段基坑侧壁及坑底甚至还有厚度较大的砂层,这与国内外已开挖的地铁建设城市地质条件有较大差异。複杂的地质条件为兰州地铁项目带来巨大挑战,但在中国科技专才的不懈努力下,兰州特殊红砂岩地层深基坑围护结构等世界级难题都被破解。
研究团队成“地铁医生”
採访中,学子们在朱彦鹏所在学院的“结构实验室”一隅看到了3个不规律摆放的塑料水盆,盆中都装有在水中浸泡的红砂岩,有的仍呈原石状,有的则与清水混为一体。“红砂岩也是兰州地铁修建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周勇坦言,地铁“东方红广场站”是典型的红砂岩地层,传统观点认为“红砂岩地质结构不具有透水性”。但是2016年“东方红广场站”修建期间基坑内发生渗水现象,该问题若不解决地铁工程便无法推进。
为找到基坑渗水肇因,朱彦鹏团队开展了红砂岩渗透系数试验,最终得出了“红砂岩地质结构具有透水性,且遇水后极易软化崩塌”的结论。很快技术攻关团队拿出3套解决方案,有效避免了因砂岩流入坑内可能带来的地面沉陷,为地铁施工节省上亿元资金。周勇感叹,兰州地铁项目建设过程中,朱彦鹏团队始终扮演着“地铁医生”的角色,儘管1号线已正式投运,但“地铁医生”的任务却未终结。
挽救百年老桥於迟暮
2010年,横跨黄河逾百年的兰州市中山桥已到迟暮之年,要延长桥樑使用年限就必须提升桥樑整体高度并对桥墩予以加固。不过,百年老桥不仅是兰州人的集体记忆符号,也是百年兰州变迁史的见证者。对於桥樑修护,兰州当地质疑声不绝於耳。
周勇直言,面对外界质疑,朱彦鹏旋即赶赴北京,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祥做了汇报。经过多方论证,最终确定“修旧如旧”的修护原则,採取“顶升加固”方案。他回忆,对於顶升高度,当时也有分歧,从1.8米到1.6米再到最后的1.2米,最终桥樑南北两面的高度差达到了最合适距离。2010年中山桥“顶升加固”完成,次年黄河水就上涨了,如果当时不顶升“天下第一黄河铁桥”就淹掉了。
风洞实验室助力风能利用
图:採访团在兰州理工大学了解风洞实验室工作原理/大公报实习记者杨嘉晖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关郁凡、王宁兰州报道:如何让高楼、桥樑在颱风面前岿然不动?风力发电机的三叶轮怎样设计才能转得又快又安全?为解开上述疑问,范长江行动甘肃行採访团来到兰州理工大学“风洞实验室”并在那裏见到一群为“知风用风”而“御风而行”的科研人员。
刚进入“风洞实验室”,採访团便感受到一阵强风,科研人员在一个个洞体、驱动系统及测量控制系统前进行观测记录,一场和风有关的试验正在进行。从小到大,由强转弱,虽然风速不断变化,但採访团成员并不惊慌─风洞内吹出的风可以人为控制。
科研人员王清表示,实验室集科研、教学於一体,是甘肃省最大的风能利用、风工程综合实验平台,为中国风能利用、风工程技术应用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在谈及风洞实验室的价值时,他坦言从装备製造到风能利用再到让风趋利避害都可以从风洞实验室得到科学指导。
据了解,兰州理工大学风洞实验室目前拥有3座风洞,包括最大风速30m/s(相当於11级颱风)的0.6×0.6m直流低湍流度风洞、最大风速20m/s的2×2m的U形边界层风洞以及最大风速40m/s的0.7m回流低速风洞。
王清透露,风洞实验室的设备仍在完善中,完善后的实验室可以模拟集群风电场,为风场建设提供指导。
兰州理工大学2同学参加
6月25日上午,“2019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采访活动在兰州市启动。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青宣布“2019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甘肃行”采访活动启动,并向采访团授旗。学校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参加启动仪式。
兰州理工大学有2名同学参加本次采访活动,他们将和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的11名学子,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的9名甘肃学子一起,深入体验西部文化,用年轻的眼光看甘肃。
6月24日下午,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华东新闻中心记者倪巍晨率“2019范长江行动甘肃行”采访团一行11人,来到兰州理工大学,参观采访了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风洞实验室、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参观前,他们向学校赠与活动锦旗,并合影留念。通过聆听讲解员的介绍,采访团一行表示,兰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攻关,极富地方特色,为服务祖国西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悉,“范长江行动”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发起,已经开展五年时间。今年,共有120名香港学子参与,他们将与内地学子一同通过“海南行”“中原行”“甘肃行”“内蒙古行”“山东行”“吉林行”“沪浙行”“一带一路英国行”8条线路开展采访交流。本次“甘肃行”采访活动将在8天内对兰州、临夏、甘南3市的40个点进行采访。
新闻背景:
范长江是大公报著名记者。84年前,26岁的范长江受大公报派遣前往西北,历时十个月,行程六千余里。他以一个记者的独特眼光,向读者报道了当年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状况,一时轰动全国,并奠定了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崇高地位。为学习和弘扬范长江精神,2014年,大公报发起“范长江行动”,通过组织香港传媒学子重走范长江之路,实地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同时通过专业的实习训练,采写文章,为同学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来,香港30余所大专院校的361名学生秉承范长江先生“记者永远在路上”的精神,行走21条线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探访甘肃、内蒙古、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等内地16个省市区,更远赴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泰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用笔和镜头记下自己独特的见闻和感受,探究“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了解“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五年来,香港学子们撰写的1200余篇文章、拍摄的1500余幅新闻图片均在报纸发表,大公报已刊发234个报纸版面,出版5本作品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得,展示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采访团一行向学校赠旗合影留念
港生体验3D技术 叹祖国发展迅猛
图:学子们体验极速人体三维扫描系统/大公报实习记者孙茂宁摄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孙茂宁兰州报道:近年,3D打印技术在中国快速发展。范长江行动甘肃行采访团近日到访甘肃伯骊江3D打印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研发3D打印的不同应用,涉及建筑沙盘模型、文物保护、教育、工业模型、医疗和文化创意等领域。此公司由卢秉恒院士和王家耀博士等带领的创新团队提供科技支撑。
来自香港的黄家俊和黄启彦同学试玩了极速人体三维扫描系统。这项技术结合了工业扫描测量设备与散斑变形测量设备,可用于医学治疗、服装设计和定制以及人体运动分析等方面。
黄家俊同学表示:“这是第一次玩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感觉很新鲜并且觉得这项技术非常有用,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发展。参观过3D打印公司之后,对国家3D打印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感到骄傲,赞叹中国在此方面的技术可以与西方国家并肩成为国际一流。”
黄启彦同学也忍不住赞叹国家的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透过该技术也可以做到,印象最深刻的是彩色打印建筑模型,由于自己曾修读过建筑相关的科目,利用该技术在销售建筑物时可以向顾客提供更逼真的建筑物内部设计。”
依讬“一带一路” 中藥远销泰星
7.4大公报
图:陇神戎发相关负责人向学子介绍中藥製剂/大公报实习记者陈钰沂摄
【大公报讯】实习记者陈钰沂兰州报道:在甘肃陇神戎发藥业公司採访时,学子们了解到,得益於“一带一路”倡议,有千年历史的中医得到更大机遇“走出去”。目前,该公司已向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推出中藥产品。
长期以来,中医藥因缺少数据原理支持而被认为不科学,导致中医市场对外拓展十分有限。自中国藥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诺奖后,中医藥的巨大价值也日益受到国际重视。
据陇神戎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於2015年通过吉尔吉斯斯坦藥品註册审核标準,另有五种藥品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註册证书,并实现销售,公司还正积极开掘关税同盟境内其他成员国的销售通道。
该负责人还表示,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包括陇神戎发在内的整个甘肃中医藥产业,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APP結合大數據 道地遊甘肅
7.9大公报
圖:萬維公司旅遊雲平台 大公報實習記者孫茂寧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田文倩蘭州報道:出遊期間若有金牌導遊相伴自是無憂,但現實生活中能享受導遊貼身服務的並不多見。范長江行動學子們一行日前在蘭州高新區的萬維公司採訪時發現,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手機APP旅遊指引程序可結合大數據平台,從衣食住行娛等方面為遊客提供定製化行程。
這款名為「一部手機遊甘肅」的手機APP不僅擁有精美的頁面設計更具備豐富的分類功能。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款APP是萬維公司最新設計的產品,可透過「雲平台」為來隴遊客提供旅遊實用服務。在談及APP的優勢時,工作人員表示:本地人對甘肅的地形地貌、民俗風情更加了解。比如蘭州特色美食「牛肉麵」的推薦者均為蘭州本地人。
記者在試用後發現「一部手機遊甘肅」將大數據、內容雲、智慧化等高新技術手段融為一體,用戶不僅能在出行前規劃行程、諮詢信息還可在線購票、預約導遊,而抵達甘肅各大景點後亦可借助APP全程「刷臉入園」並享受智能導覽、線上分享心情、選購特產等貼心服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粤港澳头条”,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