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学双璧的学术传承与历史地位
我们致力于创建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思想学术研究机构,这项“茶界创举”不仅确立了张天福先生“茶界泰斗”的历史地位,更奠定了张宏达先生“茶学大师”的学术高度。
二、张天福先生的治学精神
恩师张天福先生躬身茶学数十载,其治学精神可凝练为:
“看得准,抓得紧”——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言必信,行必果”——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到老,学不完”——终身学习的不懈追求。
先生以“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力量”为座右铭,用毕生实践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
三、张宏达先生的学术风范
而张宏达先生则以“求实求精,格物致知”的学术风范著称:
“数据不欺人,理论必实证”——他坚持每一篇论文都必须有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科学实验支撑。
“茶学即理学,细节定乾坤”——他从茶树系统分类到制茶工艺改良,他以分子级的严谨重构学科范式。
“传承在创新,守正不离宗”——在坚守传统茶学精髓的同时,开创现代茶业科学体系。
两位大师虽治学风格各异,却共同构建了中国茶学的学术脊梁。其思想精髓与人格魅力,值得当代茶人深入研习、发扬光大。
四、传承先贤智慧,启后学新章
承先贤之智慧,启后学之新章;茶香穿越世纪,思想永续流芳。躬逢茶学盛世,黄建璋、张大为等茶界同仁创办研究中心以传承二张先生学术精粹,实乃此生莫大荣幸,亦是命运赐予的无上馈赠。
五、黄建璋与张大为的茶学贡献
黄建璋与张大为作为中国当代茶学的重要推动者,在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黄建璋的茶学成就
1、学术机构创建与体系化建设
作为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建璋通过学术资源整合,开创性地构建了“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其核心贡献包括:
•专业组织建设:牵头成立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2004年),系统性整合两位茶学泰斗的学术遗产;
•行业协会创立:主导发起广州茶业协会(2013年),推动制定《广州茶叶市场诚信经营公约》,规范行业秩序;
•研究机构创办:创建广东岭南茶叶经济研究院(2013年),首创“茶叶产业景气指数”,为行业提供量化决策工具;
•专业研究会组建:参与组建福建安溪乌龙茶研究会(2015年),建立国内首个乌龙茶制作技术基因库,推动技艺传承创新。
•在担任广东省文化学会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期间,其主编的《安溪茶经》与《广东省茶文化经典》中,首次提出“茶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框架,奠定了区域茶文化研究的学术基础。
2、茶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
黄建璋开创“龙凤茶艺”“岭南茶艺”“潮汕工夫茶艺”等表演体系,通过茶文化研究会推动广东茶艺标准化发展,并在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机构开展专题讲座。他提出的“茶业国学”理论,开创性打通了儒家茶礼的秩序规范、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与佛家禅茶一味的精神境界在产业中的实践通道。
2023-2024年间,其编著的《茶业国学丛书》等7部专著相继出版,并获广东省文化学会授予专家称号,彰显学术影响力。
3、产业实践与标准化推动
黄建璋发起成立的广州茶业协会,通过制定《广州茶叶市场诚信经营公约》提升行业规范性;其参与编写的中国《茶业蓝皮书》及研发的“茶叶产业景气指数”被农业农村相关部门采纳,成为政策制定依据。在品类创新方面,他主导开发了安溪“龙泉八泡茶”、“凤溪七奇种”,云南“滇藏普洱”、“茶花普洱”,以及广东“莲花禅茶”、“高尔夫私房茶”、“万三窖茶”等特色品类,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张大为的茶学贡献
1、媒介推广与茶文化普及
上世纪80年代任职供销总社期间,首创通过央视《喝茶的学问》等栏目普及茶知识,退休后创建北京茶道馆并编著《中国茶馆》等著作,系统推动茶文化大众传播与行业标准化。
2、学术传承与茶学发展
作为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主任,整合“俭清和静”茶礼理念与“求实求精”学术思想,通过分子级研究填补普洱茶原产地空白,并依托全国学术会议推动茶学理论体系化。
3、茶文化国际传播奠基
六、两位学者的协同合作
两位学者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成立行业标杆性学术平台——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共同促进中国茶学现代化转型。黄建璋侧重文化传播与产业实践,张大为着力学术范式创新与国际推广,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格局。
来源:华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