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请不卖”的香港围村盆菜
新华社香港2月20日电(记者 丁梓懿)20日晚,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数百位村民及宾客一同来到香港新界大埔头村敬罗家塾。他们喜气洋洋,围席而坐,品尝着据说已有近千年历史的传统美食――围村盆菜。
围村是香港新界地区特有的村落格局,意指有城墙围绕的地方,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邓氏家族便居于其中,香港人爱吃的盆菜也兴盛于此。
村中辈分较高的老人邓兴华介绍了盆菜由来的传说:南宋末年,宋帝南逃躲避元朝军队,当路经香港新界一带的围村时,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村民们仓猝之中找不到足够的器皿盛载食物,于是就地取材用木盆盛装菜肴,围盆而食。盆菜由此而来。
对于围村村民来说,盆菜有着特殊的含义。“一是代表平等,无论贫富,大家共同进食;二是象征团结,盆菜宴每年举行,大家都来参加,宗族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得以增强。”大埔区议员邓铭泰说,所以邓族盆菜只请村民和所邀宾客享用,不供外卖。
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开光或新年点灯,新界的乡村均会举行盆菜宴。而邓氏家族每逢正月十六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灯盆菜宴,据说这一习俗已延续了100多年。
一道具有乡村风味的正宗盆菜由很多人分工合作完成,数天前就要着手准备:确定盆菜数量、准备足量柴火、购买大量食材……盆菜宴开设当天是最为繁忙的时候。
20日凌晨5点,十多位热心的村民来到村中的祠堂外,开始忙活起来。富有烹调经验的男性负责烹煮,而如洗菜、切菜、清洗器皿等其他杂事,则由婆婆和媳妇们负责。
据连续多年参加盆菜宴烹饪的主厨邓文龙介绍,围村盆菜一直沿用传统柴火土灶工艺,对十几种菜品采用煎、炸、炖、煮、卤等多道工序制作,食材的新鲜度、品相、种类和火候都十分讲究。
小小的一份盆菜,内有乾坤。第一个进盆的是代表“清新洁白”的萝卜,随后有象征“团团圆圆”的冬菇、“添丁生子”的慈姑、“家肥屋润”的焖扣肉,以及鱿鱼、木耳、芹菜等,最后一道则是寓意“大吉大利”的鸡肉。
忙了一天,邓文龙的衣衫已经湿透,脸上还挂着汗珠,辛苦制作了140多份盆菜的他却腼腆地说:“一点都不累,大家吃得开心就好。”
傍晚6时,华灯初上,家家户户门前都已搭上桌子,摆好椅子,村民及到访嘉宾们围席而坐。热气腾腾、美味交织的盆菜被端上了餐桌,人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品尝美味,气氛温馨而热闹。
受邀而来的吴婷婷不停夸赞着眼前的这道美食,在她看来,围村盆菜口味地道、制作精心,逐层吃下去,越吃越好味!
一道道菜肴,一层层堆砌,一口口品尝,老传统中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粤港澳头条”,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版权所有:粤港澳头条 技术支持:友点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