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四川泸州华丽蜕变


来源: 中新网   时间:2019-10-01 10:49:57





     泸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长江和沱江穿城而过,为这座古老的酒城带来了酿造的源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座长江畔的小城攻坚克难、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如今,泸州GDP破千亿元人民币,7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155倍。一幅川南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经济社会发展迅猛 70年生产总值增长超155倍

  新中国成立以后,泸州的工业经济发展曾长期以“天长地酒”为主,即天然气和化工企业,“长”字号国有企业,煤、硫铁矿等地下矿产,泸州老窖、郎酒等白酒产业。但随着光阴流转,泸州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天然气化工及关联产业持续萎缩。资源型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在此背景下,泸州展开了一场华丽“蜕变”。如今,泸州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攻坚行动,经济体系不断健全。重点发展 3 个“1000 亿”产业集群,除了“千亿白酒产业”,还包括“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和“千亿新兴产业”。其中,泸酒市场占有率约为全国 13%、四川 40%。

  泸州市发改委主任张毅贤说,70年来,泸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 1949 年的 1.33 亿元人民币到千亿元的历史性跨越,2018 年经济总量达到 169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70 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 155 倍。

  与此同时,泸州还是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和赤水河流域综合开发重点区域。近五年,泸州用“绣花功夫”,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市总计精准脱贫 36.8 万人,精准退出贫困村 310个,全市贫困发生率从11.2% 下降至 0.9%。

  奋力修路建桥 构建川南现代交通体系 

  曾经的泸州,没有一条铁路,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交通条件极差,民众出行需求得不到基本保障。1982年 10月,当时全国在长江上修的最长公路大桥——泸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以此为标志,泸州迅速进入了现代交通体系的建设之中。 

  1992年12月,隆黄铁路隆泸段全线贯通,结束了泸州没有铁路、不通火车的历史。1999年9月,G76厦蓉高速隆纳段建成通车,泸州又结束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如今,泸州建成普速货运铁路265公里,正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和蓉遵高铁等。同时建成4条国省高速公路,总里程455公里,居川南第一。 

  长江和沱江穿城而过,使泸州境内水网交错,码头渡口遍地,坐船也成了曾经泸州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近年来,泸州大力推进渡改桥,串联江河湖岸,为临水而居的人们带来了更快的出行体验。 

  泸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开始,泸州计划总投资60.68亿元建设49座渡改桥梁,建成后将全面撤销江河渡口154个。截至2019年8月,已建成18 座。 

  “通过70年的建设,泸州初步构建了‘铁水公空邮’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上述负责人说,“十四五”期间,泸州铁路总里程预计突破480公里,构建“十”字型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突破850公里,实现“县县通双高”;建成“515”出川大通道——5条通往重庆、1条通往云南、5条通往贵州。

  港口经济开始起步 打造未来中国内陆“自由贸易港”

  近年来,泸州港口经济飞速发展,正逐渐成为辐射川滇黔的航运枢纽中心,并确立了打造中国内陆“自由贸易港”的长远目标。泸州港是四川最大的港口。目前,泸州东向开通“泸汉台”“泸宁韩(日)”等近洋外贸航线,南向开通“泸州 -昆明”铁水联运班列、“泸州 - 钦州”“泸州 - 广州”外贸海铁联运班列,西向开通“蓉欧 + 泸州港班列”,北向引入俄罗斯进口木材,发往成都、赤水及江苏太仓等地。    

  泸州正成为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当前,泸州长江航道等级现已达三级,可全年昼夜通航1000吨船舶,丰水期可通航5000吨至8000吨船舶,船舶运力占四川省一半以上。2017年4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正式挂牌运行,让泸州港的发展“如虎添翼”。依托自贸区,泸州港南向开行了泸州至广州、钦州铁海联运班列,接入粤港澳大湾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东向开行泸州至上海、武汉升船机“五定”外贸直航班轮;西向开行“蓉欧 + 泸州港”班列。以泸州港为中心,泸州“四向”开放通道基本成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粤港澳头条”,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版权所有:粤港澳头条  技术支持:友点软件